Charles Duhigg “The Power of Habit”⁣

(中文译名: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,那样工作?)⁣⁣
⁣⁣

因为喜欢James Clear的《原子习惯》,我继续阅读更为经典的相关书籍:2012年出版的“The Power of Habit”(以下我译名为《习惯的力量》。)⁣

《原子习惯》的主要原理实为取自此书,不过更偏向列出具体步骤来改造习惯。而《习惯的力量》则偏向理论,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真实故事,抽丝剥茧来解析「习惯」,同时还分类成三个范围:个人、成功企业和社会的习惯。 ⁣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Charles Duhigg “The Power of Habit”⁣”

熊亮《小年兽》⁣

春节将至,和孩子共读的童书,自然少不了红彤彤的春节绘本。 ⁣

《过年啦》和《好忙的除夕》都是去年购买的绘本。这阵子家中的小男孩对妖魔鬼怪特别有兴致,于是今年我买了《小年兽》。 ⁣
⁣⁣
⁣《小年兽》是中国绘本大师熊亮的作品。他是当父亲后才开始创作儿童绘本,作品也曾入围国际安徒生插画奖。他创作的一系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绘本我都有兴趣,之后会考虑入手《小石狮》、《兔儿爷》等。这系列绘本并不是一板一眼的传统故事,而是透过改写和再创作的手法呈现。不只充满新鲜感,甚至还有点出乎意料。 ⁣⁣
⁣⁣

我读完《小年兽》,觉得风格有点怪异。 ⁣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熊亮《小年兽》⁣”

张爱玲《小团圆》

年纪尚小时,早已知晓张爱玲。 ⁣

惟始终提不起劲去阅读她的作品。直至去年出席一场和张爱玲相关的文学讲座,才开始被这位传奇女子深深吸引。除了她的才华,当然也包括她和胡兰成的爱情。 ⁣


机缘下,读的第一本张爱玲小说,是她离世后才出版的《小团圆》。 ⁣

也许在张爱玲粉丝看来,这不是合适的选择。这本自传式小说,文风据说和其他作品不同。内容以意识流的文学手法为主,读起来晦涩难懂。 ⁣

尤其是开始的几个篇章。出场人物眼花缭乱,时空背景错综复杂,加上我没有张爱玲其他作品在概念上的辅助,读起来可说是非常痛苦。我在各段落间不停重读又重读,也似乎不太理解。 ⁣


可渐渐的,也就读出了味道。 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张爱玲《小团圆》”

James Clear 《原子习惯》⁣⁣⁣⁣

这段期间看了不少《原子习惯》的说书影片和书评文章,获益不浅。 ⁣⁣⁣⁣
⁣⁣⁣
可唯有亲自读一次后,才发现书中其实有更多精华。 ⁣⁣⁣⁣
⁣⁣⁣
作者透过精心布局的内容,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去重新定义「习惯」,再提出简单的「改变习惯」法则让读者按部就班地实践。书中有大量的故事、例子辅助,读起来也不会干涩。最重要的是,作者是以同理且人性化的角度去诠释理论,很轻易就让读者有所共鸣。 ⁣⁣⁣⁣
⁣⁣⁣⁣
⁣⁣⁣✦
⁣⁣
我们常在建立好习惯或戒除坏习惯的过程中失败,最后沮丧地归咎于自己缺乏意志力。 ⁣⁣⁣⁣
⁣⁣⁣
事实上是我们太着重于目标,却忘了精心设计系统:具体的行动计划、适当的环境设计,并调整生活细节、参考大脑习性等。 「所谓的自律者只是擅长构建生活,好让自己不需要展现超凡的意志力与自我控制力。」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James Clear 《原子习惯》⁣⁣⁣⁣”

2019 阅读总结⁣⁣:「茫茫书海里 总会和喜欢的书相遇」

2019年我看了50本书。 ⁣⁣
⁣⁣
若再加上和3岁孩子共读的童书,不计其数。 ⁣⁣
⁣⁣
今年并没特地规划阅读主题,总结后才发现以文学和商管为主。另有心理励志、居家收纳、亲子教养等,还欣喜地发现多达14本是马来西亚本土作品。我喜欢多元化的阅读,不只求取知识,也能陶冶性情。大概就是关注外头精彩世界的同时,也关照内心,和关心身边重要的人事物。 ⁣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2019 阅读总结⁣⁣:「茫茫书海里 总会和喜欢的书相遇」”

哈拉瑞《21世纪的21堂课》

一开始以为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才将《21世纪的21堂课》读完。 ⁣

没想到内容紧凑有趣,让我像追小说般欲罢不能,不消一星期就读完。阅读过程虽然快速,但能否完全理解书中的涵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总结来说,这本书让我脑洞大开,却也让我对世界充满无力感。 ⁣

全书分成五部,分别为科技挑战、政治挑战、绝望和希望、真相、生命意义,再分解成各种全球性议题如工作、自由、移民、恐怖主义、假新闻、教育等。其中蛮多篇幅都在强调全球共同的敌人:核战、生态崩溃和科技颠覆。尤其著重于 #资讯科技 与 #生物科技 的结合所带来的威胁与危险。 ⁣

于是AI时代除了有可能造成失业恐慌,还有更深层的担忧,包括数位独裁全球无用阶级剧增。另外若生物统计感测器和大数据演算法融合后,「整个宇宙就是资料的流动,每个生物不过就是一套生化演算法」。 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哈拉瑞《21世纪的21堂课》”

村上春树《听风的歌》⁣

因为要出席「Listen to the Wind Sing : Murakami and Jazz」讲弹会,我重读村上春树《听风的歌》。 ⁣

书是2001年买和读的,年代久远,记忆模糊。 ⁣

只记得这是本很短的长篇小说。故事是29岁的男主角“我”回忆起21岁大学暑假回乡时和好友“鼠”过着的糜烂生活。每天无所事事、泡吧饮酒抽烟、和女孩约会、回想一些往事……故事结构松散,情节描述分散,我却读得津津有味。只不过当时人生经验尚浅,我充其量只读懂字面上的意思,对书中的意象、隐喻毫无概念。 ⁣

18年后重读,不敢说完全读懂,只能说「好像有点懂了」。 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村上春树《听风的歌》⁣”

赵南柱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⁣

今年一直在脸书频频看到有人推荐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。加上最近电影版的上映又掀起一股热潮,更加深我对此书的好奇。 ⁣

后来在槟城的「岛读」发现这本小说。一翻开来读,就无可自拔地沉溺在故事情节。书中文句浅白,节奏紧凑,读起来非常轻松。然而内容,却又让我觉得心情沉重。 ⁣

这本书的主要课题,正是韩国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现象。 ⁣

作者将80后女主角「金智英」的人生划分为几个时代:童年、青春期、步入社会、婚后,再从她日常生活中的际遇,举例出韩国女性在重男轻女观念下所遭遇的各种难题与委屈。 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赵南柱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⁣”

张德芬主编 《心有所定,不畏浮世》

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。 ⁣

想说好久没看两性和女性成长书籍,于是借回家,再花个两天把书本给啃完。 ⁣

这是张德芬和其他女性心理咨询师合着的一本心灵小品,内容主要围绕在探索女性身心灵成长。当中也收录她和几位大咖如周国平、冯仑、苏芒的对谈,一起探讨爱情、婚姻、新女性等课题。

此书内容略为鸡汤。可生活中偶尔喝喝鸡汤,也能让人为之一振。我安静地在柔美的文字间阅读,自然吸取不少女性能量。 ⁣

不管是传统或新时代思维,我总觉得落在女性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。尤其是女性背负的角色:女儿、妻子、母亲、媳妇,仿佛都被世俗定义给框住。我倒觉得,本质上应该从“自我”的角度去定义自己,以自身的阅历和价值观去决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女人,再选择/追求相关的生活方式。不管那是不是符合其他人的期待,或世俗的标准。能理直气壮地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,自然能在透过其他关系中创造出来的角色里(女儿、妻子、母亲等)游刃有余。 ⁣

这不是简单的事情。别人的眼光,内心质疑的声音,身不由己的处境……都是种种挑战。可一旦信念足够坚定,我相信每个女人都可以活出自己。就像书名那八字:心有所定,不畏浮世。 ⁣

Continue reading “张德芬主编 《心有所定,不畏浮世》”

农夫《孤独症》⁣

读着《孤独症》,有种感觉像走入一个安静的世界。那里只有农夫柔美的插画,和喃喃自语式的文字。再读着读着……更有种跌入回忆的错觉。仿佛置身在很多年以前的单人房,一个人天马行空地幻想、发呆、无所事事,孤独却乐在其中。 ⁣

我是一个需要定时独处的人。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婚后日子,都很享受一个人吃饭、看电影、旅行等,把孤独当作一种生活养分。只是后来我才发现,我说我喜欢孤独,是因为生活中有个人能在我不想要孤独时随时陪伴我。和农夫书里安静沉默的孤独症相比,我的孤独显得喧闹多了(原来我只不过是伪孤独症。)⁣

而在这个喧嚷纷杂的世界里,有这么一本书,能让人在一口气读完的当儿也顺道享受一段孤独的时光,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农夫《孤独症》⁣”